索引号:016008808/2022-10664
发布机构:扶风县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22-07-22 09:37:56
名  称:扶风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1-2035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有 效 性:有效 文  号:扶政发〔2022〕12号

扶风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1-2035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2-07-22 09:37:56 浏览次数:

扶政发〔2022〕12号

扶风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1-2035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现将《扶风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1-2035年)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扶风县人民政府

2022年7月22日


扶风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21-2035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不断提升我县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35年)》《陕西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35年)》及《宝鸡市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实施方案》,全面把握扶风县科普事业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理清未来发展思路,明确重点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到2025年,我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基本与全省全市同期平均水平持平。科普有效供给显著增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升,科普配套政策基本建立,科普资金投入逐步增加,“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

到2035年,我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力争高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城乡、区域科学素质发展差距显著缩小,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科普服务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科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利支撑。

二、主要任务

(一)开展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重点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主要目标人群,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理性思维,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水平,在“十四五”时期开展5项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培育一大批崇尚科学的青少年群体,夯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人才基础。

——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学校为主战场,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科学精神,充实丰富科学教育资源,建设1个中小学德育工作示范基地、1个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1个家校共育创新示范基地、1个文化建设示范校。将求真务实、理性质疑、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开展“大手拉小手”系列活动,组织引导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流动科技馆进校园活动。通过宣讲、辅导等多种形式,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西迁精神”,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科学思维,激励青少年树立创新精神和报国志向。

——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每年开展1次“科学实验秀”,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

——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积极组织参与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科学实践活动。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每年培养学生30人次以上。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大赛、陕西省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

——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实施馆校合作行动,加强青少年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引导中小学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鼓励科学家、工程师、医疗卫生人员等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开展科学教育和生理卫生、心理健康、自我保护等安全健康教育活动。广泛开展校园科技节、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等科学教育活动。加强家庭科学教育的指导,结合家风家教宣传活动,提高家长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推动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

——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广大教师的科学精神。加大对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重点培养20名骨干教师,建设教师示范性培训基地和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开展乡村教师全员科学素养提升培训。实施城乡科学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计划。加大科学教师线上培训力度,深入开展“送培到基层”活动,“十四五”期间,培训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100名,打造2个“互联网+教育”创新应用示范案例。

2.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提高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的能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快推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

——推进农村树立科学文明社会新风尚。开展“科技之春”宣传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科普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深入推进“厚德陕西•崇德宝鸡”道德实践、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传播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推进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广泛利用新媒体、抖音网络达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节约资源、绿色生产等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聚焦“3+X”现代农业工程体系发展,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生产、经营和创业技能,提高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强乡村劳动力培训机构建设,围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建设乡村劳动力培训品牌,“十四五”期间,完善提升1所标准化农民培训机构、田间学校,开展职业农民教育培训700人次以上,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100人,推荐优秀现代职业农民参加高职教育学习。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农民科学素质竞赛等活动,传播农业先进生产经营理念和农村服务信息。

——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开展“智惠宝鸡”行动,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助力乡村振兴。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健全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农村微课堂”“手机学校”等先进适用的精品教材,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讲师。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实现科技小院(农业专家服务站)县域全覆盖,促进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服务“三农”。在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星创天地,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鼓励企业、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机构、农技协、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和组织创新推广方式,推动建设现代农业智慧园1个、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1个,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农村电商技能培训和推广服务。

——加强农村科普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农村科普,每年开展1次大型集中科普活动,受益群众1千人次以上。推动实现“三长制”建设,提升农村科普供给能力。深化科普示范县、镇(街)、村(社区)三级科普示范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地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带动农村科普能力整体提升。

——做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发展工作。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深入农村面向妇女群众开展政策宣传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综合素质。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持续深化各级工会、妇联专项帮扶行动。实施“三秦母亲健康行动”,普及健康理念,提升农村妇女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

3.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以提升技能素质为重点,提高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为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贡献力量。

——开展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宣传教育。持续开展“三秦最美职工”“宝鸡工匠”“扶风能人”等主题宣传,树立新时代劳动者的标杆旗帜。“十四五”期间,重点宣传一批劳模工匠先进典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通过拍摄专题片、编撰书刊画册、举办报告会等形式,讲好劳模故事、劳动故事、工匠故事,传承工匠精神。开展职工优秀创新成果评选交流活动,鼓励和支持产业工人展示创新成果,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实施技能创新行动。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以创新技能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的双促进机制。围绕我县医药制造、食品加工、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及装备制造、家居包装、纺织服装、环保建材七大产业集群,实施劳动竞赛“十百千万”工程和职业技能大赛引领计划。统筹用好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高技能人才。力争省级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个,各级各类创新工作室达到10家。深入开展以创建“工人先锋号”“梦桃式班组”为载体的班组竞赛,开展“制造团队挑战赛”,培训优秀班组长20名。组织开展职工科技节、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国有企业青年创新创效大赛、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创新方法大赛、“五小”竞赛、“三新三小”创新竞赛、一线工程师创新方法培训、先进操作(工作)法总结命名推广等群众性创新活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实操培训,积极培养使用创新型技能人才,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组织职工开展节能减排竞赛。

——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围绕产业链部署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技工教育强基工程。“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1个旗舰技工院校、1个产教融合高水平示范技工院校,培养2000名以上高质量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开展校企合作、校县合作、校校(技校-高校)合作,促进技能培训与企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与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培育“宝鸡技工”“西秦工匠”“扶风能人”等技能人才品牌。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职工终身职业培训机制,构建职业教育、就业培训、技能提升相统一的产业工人终身技能形成体系。积极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企业科协的作用,引导、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职业能力水平评价。

——发挥企业家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家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按照我县党代会提出的“3310”战略,强力推进“三县五区”部署,大力实施“12621”工程,助力服务秦创原(宝鸡)创新促进中心、建设区域科创中心。加强“秦商”企业家队伍建设,不断增强企业家爱国情怀、创新精神、责任意识、国际视野,努力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和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推动者。

——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科学素质。深入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求学圆梦行动,实施职工书屋“百千万”提质工程,增加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机会,培训农民工1万人次以上。推动做好网约配送员、网约车驾驶员、货车司机、互联网营销师等群体的科学素质提升工作,做好他们的交通安全、身心健康教育。

4.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倡导积极老龄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介,积极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通过开设专栏、专题节目等方式,鼓励老年人积极面对老年生活,主动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积极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为有能力、有意愿发挥余热的老年人提供平台,为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创造条件与环境。注重发挥离退休干部作用,持续深化“点赞扶风发展、助力追赶超越”活动。

——实施智慧助老行动。聚焦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融入智慧社会的需求和困难,依托家庭和社会协同,提高老年人信息素养,提升老年人适应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能力。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日常就医的困难,维护老年人健康权益。依托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点)、社区科普学校、养老服务机构等,加强科普活动基地建设,面向老年人开发各类科普课程,普及智能技术知识,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

——加强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务。依托健康教育系统,推动老年人健康科普进社区、进乡村、进机构、进家庭。开展健康大讲堂、老年健康宣传周等活动,利用各类媒体普及老年人用火用电用气安全操作、消防自防自救能力、膳食营养、健身活动、心理健康、合理用药、应急处置等知识,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充分利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科普园地、党建园地等阵地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务。推进老年健康宣传周暨老年健康促进活动。开展养老服务人才科普培训行动,在养老院院长和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内容中增加卫生、保健相关的科普知识,“十四五”期间,培训5名养老院院长,20名养老护理员。

——实施银龄科普行动。积极发展老年协会、老科协等社会组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银发人才”专家信息库,充分发挥老专家、离退休干部在科技咨询、智库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老年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支持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科学普及等志愿服务工作。组织老专家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开展科普宣讲工作。发挥农村老年人“土专家”“田秀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5.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进一步深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认识,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树立科学执政理念,增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领,更好服务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的重要指示精神,鼓励开展学术研究,切实找准将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创新发展实践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履职水平。强化对科学素质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提升协同推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意识和能力。

——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认真贯彻落实《2018—2022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公务员培训规定》,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培养,举办各类科技报告、科普讲座、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发挥“扶风大讲坛”等品牌讲坛作用,加强对科学方法、前沿科技知识和全球科技发展趋势的辅导学习,增强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的意识,提高科学执政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县委党校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培训,重点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各部门科技行政管理干部、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负责人的科学素质教育培训。鼓励引导领导干部积极参加各类科普活动。

——在公务员遴选任用和培训中落实科学素质要求。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在公务员遴选任用考试和任职考察中,强化科学素质有关要求落实。

(二)实施科普服务重点工程。

深化科普服务供给侧改革,推动科普产品供给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培养科普理论研究和科普传播人才队伍,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的氛围,着力提升应急科普能力,构建完善的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十四五”期间实施5项重点工程。

1.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

建立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科普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

——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鼓励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将项目研究成果改编为科普读物。推动将科普指标列入相关科技奖项评定中。推动将科普工作纳入省级创新示范县创建工程和秦创原(宝鸡)创新促进中心建设之中,打造体现扶风特色的科普品牌。

——促进科技资源向科普资源的转化。围绕我县医药制造、食品加工、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及装备制造、家居包装、纺织服装、环保建材等七大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创新成果开展科普工作,提升科普资源利用水平,带动区域科普水平提升。加快健康扶风建设,实施健康扶风17项行动,推进8类健康细胞示范建设,强化卫生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水平。

——强化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西迁精神”,开展寻找“西迁精神”传承人活动、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表彰,讲好科学故事、科普故事、科技工作者故事。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守社会责任,通过宣传教育、能力培训、榜样示范等方式增强科技人员科普能力,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主动、及时、准确发声。

——强化科普推广能力建设。发挥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作用,积极支持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其结合本职工作进行科普宣传。充分发挥各类主流媒体作用,广泛运用新媒体传播渠道,增加科普作品供给,丰富科普宣传内容,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运用市场机制推动科普产业发展。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及个人创作更多、更好的科普产品。推动建立扶持科普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资源配置机制,促进科普产业健康发展。

2.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能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建设即时、泛在、精准的信息化全媒体传播网络,服务数字社会建设。

——实施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支持优秀科普原创作品,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和奖励力度。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大力宣传、推广优秀科普作品,提升科普作品价值。

——实施科普科幻影视(短视频)创作扶持计划。发挥有关文化企业和媒体平台作用,针对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科学现象,鼓励更多的科普科幻影视(短视频)创作,加强科普作品在社会公众间的传播。鼓励科技工作者将科学的专业性、严谨性和艺术传播的生动性、趣味性相结合,开展科学解读,诠释科技问题和科技现象,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实施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提升计划。创新科普方式方法,推动科普多元合作,推进图书、报刊、音像、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引导各类媒体增加科普内容,增设科普专栏,加强科普宣传报道。鼓励公益广告增加科学传播内容、增设科普栏目,提高科普内容的接受度。促进媒体与科学共同体的沟通合作,增强科学传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加强扶风融媒体科学传播,大力发展新媒体科学传播,提升“扶风科普”微信公众号、“科普e站”等平台建设水平,扩大科普传播速度与范围。

——实施智慧科普建设工程。推进科普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传播方式、组织动员、运营服务的创新升级,推进科普服务的精准化实施。推动“科普中国”等行业性、专业性科普信息落地应用,加强“天天科普”等信息矩阵建设,打造市县联动的科学传播和科学辟谣网络平台,加强与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深度融合,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向基层倾斜。

3.科普基础设施强化工程。

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和完善现有各类科普基础设施的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科普服务的广覆盖和均衡化,满足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需求。

——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扶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科普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支持传统科普基础设施迭代升级,加大对公益性科普基础设施经费投入。引导和扶持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参与兴办、建设、资助科普基础设施。实施学校教育装备提升计划,推动中小学校“创新实验室”建设。2035年以前建立一座标准化消防科普教育基地。

——推动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加强县级科技馆建设,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扶风县科技馆建设的意见》。鼓励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结合实际建设有专业特色的科技场馆。积极构建以县科技馆为主体,行业科技馆为支撑,民营科技场馆为补充的现代科技馆展教示范体系。加强实体科技馆和数字科技馆建设,实现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巡展全覆盖。

——大力加强科普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部门建立科普教育、研学基地,实现科普教育基地县域全覆盖。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消防救援大队等公共服务设施开展科普活动,拓展科普服务功能。引导和促进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车站、服务区、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强化科普服务功能。鼓励依托现有工业遗址和闲置淘汰生产设施,建设科技博物馆、工业博物馆、安全体验场馆和科普创意园。

4.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创新应急科普方式,建立健全应急科普协调联动机制,提升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形成平战结合的应急科普传播和服务体系。

——提升应急科普协同能力。坚持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应急宣传相统一,将各类应急科普宣教平台纳入应急工作整体规划,建立应急科普的部门协同机制、联动协作机制。突发事件状态下,统筹各类各级资源和力量开展应急科普,及时做好政策解读、知识普及和舆情引导等工作。组建专业的应急科普专家库,建立应急科普知识传播平台,针对不同人群开发、储备应急科普内容资源,提升应急管理人员和媒体人员的应急科普能力。

——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推动实施科普服务全领域、全地域、全媒体、全人群覆盖的全域科普行动,深化共建共享机制,提高基层科普水平,增强科普信息传播能力,扩大科普公共服务受益面,促进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志愿服务管理制度,推进科技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动员学校、医院、企业、科学共同体和社会组织等组建专业人才科技志愿服务队。形成1000人左右的科技志愿者队伍,每年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30场次以上。

——加强日常科普宣传教育。利用全国安全生产月、119消防宣传月、食品安全宣传周、全国防灾减灾日等时间节点,针对自然灾害、生命健康、事故灾难、食品安全、知识产权、生态保护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组织开展系列专题科普活动。围绕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全国低碳日及渭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开展生态公益科普活动。举办知识宣讲、技能培训、案例解读、应急演练、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应急科普宣教活动,全面推进应急科普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双创活动周、公众科学日等活动,增进公众对科技发展的了解和支持。

——加强专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建设科普研究教育(培训)机构、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科普新媒体等单位的专职科普人才队伍,加大高层次科普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举办科普讲解员大赛、加强科普相关学科建设等措施,抓好科普领域相关人才培养。

5.科学素质交流与合作工程。

拓展科学素质建设交流渠道,搭建开放合作平台,丰富交流合作内容,提升开放交流水平。

——拓展科技人文交流渠道。围绕提升科学素质、促进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优势和各类人文交流机制作用。开展青少年交流培育计划,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积极搭建国内外人才项目与我县相关行业对接交流平台。

——丰富区域合作内容。聚焦产业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灾害风险、气候变化等人类可持续发展共同挑战,加强科技人文交流。深入开展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省内外、区域间合作项目,促进科普产品、科普资源、科技活动交流。加强青少年、妇女和教育、媒体、文化等领域科技人文交流。

——参与“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大力实施“3310”战略,倾力打造“三县五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宜业的美丽幸福城市目标,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参加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等活动,加大对外开放交流,深化公共卫生、绿色发展、科技教育等领域合作,推动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建立完善组织协调机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开放合作”的建设模式。建立和完善方案实施协调机制,调整充实我县全面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联系县科协工作的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县政府办分管领导和县科协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和各镇(街)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科协,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县科协分管领导担任。各部门、各镇(街)要将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有关任务纳入相关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工作职责。

——加强考核督促。县政府负责领导本方案实施工作,将科学素质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扶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县科协将按照安排定期委托第三方机构评估各单位科学素质发展目标成效,加强对方案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县科协牵头实施本方案,完善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协调机制,会同各相关部门全面推进科学素质建设。

(二)机制保障。

——加强与其他相关工作的有效衔接。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有效衔接,形成共建共享机制。

——完善表彰奖励体系。按照国家、省市和我县评比达标表彰工作有关要求,加大培育和推荐先进力度,积极推荐优秀成果参评,发挥获奖优秀成果的带动作用。

——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完善科普工作评估制度,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科学素质建设能力监测评估及发布工作。

(三)条件保障。

——贯彻法规政策。完善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加强科普法治建设,深入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陕西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实施。推进落实相关科技人员职称评审工作。将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十四五”人才发展总体规划,健全培育、使用、激励机制。

——加强研究交流。健全 公众科学素质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开展科学普及研究教育(培训),加强工作研讨交流。深入开展科普手段和方法等研究交流,围绕新科技、新应用带来的科技伦理、科技安全、科学谣言等风险防范开展科学素质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强化对科普产品和服务标准的落实情况调查研究,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充分发挥展教功能。

——保障经费投入。有关部门统筹考虑和落实科普经费,保障科普经费投入,建立与财政收入相适应的科普经费增长机制。大力提倡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采取设立科普基金、资助科普项目等方式为科学素质建设投入资金。

附件:1.扶风县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

2035年)》实施方案“十四五”目标任务分工表

2.扶风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附件1

扶风县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实施方案

“十四五”目标任务分工表

重点行动/重点工程/保障措施

主要任务

主要内容

负责单位

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教育局、科协牵头)

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以学校为主战场,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科学精神,充实丰富科学教育资源,建设1个中小学德育工作示范基地、1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1个中小学家校共育创新示范基地、1个文化建设示范校。

县教体局

县科协

开展“大手拉小手”系列活动,组织引导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通过宣讲、辅导等多种形式,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西迁精神”,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科学思维,激励青少年树立创新精神和报国志向。

县教体局

县科协

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

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

县教体局

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

县教体局

加强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每年开展1次“科学实验秀”,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

县教体局

县科协

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每年培养学生30人次以上。

县教体局

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加陕西省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

县教体局

县科协

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教育局、科协牵头)

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

实施馆校合作行动,加强青少年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引导中小学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

县教体局

县文旅局

团县委

县科协

广泛开展校园科技节、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等科学教育活动。

县教体局

县科协

加强家庭科学教育的指导,结合家风家教宣传活动,提高家长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推动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

县教体局

县妇联

县科协

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

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广大教师的科学精神。

县教体局

加大对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重点培养20名骨干教师,建设教师示范性培训基地和教师教育实践基地。

县教体局

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开展乡村教师全员科学素养提升培训。实施城乡科学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计划。

县教体局

加大科学教师线上培训力度,深入开展“送培到基层”活动,“十四五”期间培训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100名,打造2个“互联网+教育”创新应用示范案例。

县教体局

县科协

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县妇联牵头)

推进农村树立科学文明社会新风尚

开展“科技之春”宣传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科普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深入推进“厚德陕西•崇德宝鸡”道德实践、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传播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推进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

县委宣传部

县委政法委

县科技局

县民政局

县文旅局

县妇联

县科协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广泛利用新媒体、抖音网络达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节约资源、绿色生产等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县委宣传部

县生态环境局

县农业农村局

县卫健局

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

聚焦“3+X”现代农业工程体系,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生产、经营和创业技能,提高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县人社局

县农业农村局

县乡村振兴局

县科协

加强乡村劳动力培训机构建设,围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建设乡村劳动力培训品牌,“十四五”期间,完善提升1所标准化农民培训机构、田间学校,开展职业农民教育培训700人次以上,推荐优秀现代职业农民参加高职教育学习。

县农业农村局

县乡村振兴局

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农民科学素质竞赛等活动,传播农业先进生产经营理念和农村服务信息。

县科技局

县农业农村局

县乡村振兴局

县科协

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县妇联牵头)

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

开展“智惠宝鸡”行动,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助力乡村振兴。

县科协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健全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农村微课堂”“手机学校”等先进适用的精品教材,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讲师。

县科技局

县农业农村局

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实现科技小院(农业专家服务站)县域全覆盖,促进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服务“三农”。

县农业农村局

县乡村振兴局

县科协

在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星创天地,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鼓励企业、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机构、农技协、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和组织创新推广方式,推动建设现代农业智慧园1个、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1个,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农村电商技能培训。

县科技局

县农业农村局

县商信局

县乡村振兴局

加强农村科普服务平台建设

引导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农村科普,每年开展1次大型集中科普活动,受益群众1000人次以上。

县农业农村局

县科协

推动实现“三长制”建设县域全覆盖,提升农村科普供给能力。

县科协

深化科普示范县(区)建设,开展科普示范县(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科普示范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地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带动农村科普能力整体提升。

县科技局

县科协

做好农村妇女科学素质提升发展工作

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深入农村面向妇女群众开展政策宣传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综合素质。促进“西秦巧娘”手工艺品、“西秦大姐”巾帼家政、巾帼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更多妇女创业就业,帮助农村妇女创造美、享受美。

县农业农村局

县商信局

县妇联

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持续深化各级工会、妇联专项帮扶行动。

县总工会

县妇联

实施“三秦母亲健康行动”,普及健康理念,提升农村妇女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

县妇联

县工商联

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县人社局、县总工会、县商信局牵头)

开展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宣传教育

持续开展“三秦最美职工”“宝鸡工匠”等主题宣传,树立新时代劳动者的标杆旗帜。“十四五”期间,重点宣传一批劳模工匠先进典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县委宣传部

县总工会

通过拍摄专题片、编撰书刊画册、举办报告会等形式,讲好劳模故事、劳动故事、工匠故事,传承工匠精神。开展职工优秀创新成果评选交流活动,鼓励和支持产业工人展示创新成果,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县委宣传部

县人社局

县总工会

实施技能创新行动

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创新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的双促进机制。

县商信局

县人社局

实施劳动竞赛“十百千万”工程和职业技能大赛引领计划。统筹用好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高技能人才。力争省级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个,各类创新工作室达到10家。深入开展以创建“工人先锋号”“梦桃式班组”为载体的班组竞赛,开展“制造团队挑战赛”,培训优秀班组长20名。

县人社局

县总工会

组织参与全省职工科技节、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国有企业青年创新创效大赛、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创新方法大赛、“五小”竞赛、“三新三小”创新竞赛、一线工程师创新方法培训、先进操作(工作)法总结命名推广等群众性创新活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县科技局

县商信局

县总工会

团县委

县科协

鼓励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实操培训,积极培养使用创新型技能人才,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组织职工开展节能减排竞赛。

县商信局

县人社局

县生态环境局

县总工会

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县人社局、县总工会、县商信局牵头)

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围绕产业链部署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技工教育强基工程。“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1个旗舰技工院校、1个产教融合高水平示范技工院校,培养2000名以上高质量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

县教体局

县人社局

开展校企合作、校县合作、校校(技校-高校)合作,促进技能培训与企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与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培育“宝鸡技工”“西秦工匠”等技能人才品牌。

县教体局

县人社局

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职工终身职业培训机制,构建职业教育、就业培训、技能提升相统一的产业工人终身技能形成体系。

县人社局

县总工会

积极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企业科协的作用,引导、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职业能力水平评价,推动“制造大县”向“智造强县”迈进。

县人社局

县总工会

县科协

发挥企业家的示范引领作用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家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大力实施“3310”“12621”工程,助力服务秦创原(宝鸡)创新促进中心、建设区域科创中心。

县科技局

县工商联

县科协

加强“秦商”企业家队伍建设,不断增强企业家爱国情怀、创新精神、责任意识、国际视野,努力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和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推动者。

县总工会

县工商联

县科协

着力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科学素质

深入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求学圆梦行动等,实施职工书屋“百千万”提质工程,增加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机会,培训农民工1万人次以上。

县人社局

县总工会

推动做好网约配送员、网约车驾驶员、货车司机、互联网营销师等群体的科学素质提升工作,做好他们的交通安全、身心健康教育。

县人社局

县工信局

县交通局

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县卫健委、县民政局牵头)

倡导积极老龄观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介,积极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通过开设专栏、专题节目等方式,鼓励老年人积极面对老年生活,主动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

县委宣传部

县民政局

县文旅局

积极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为有能力、有意愿发挥余热的老年人提供平台,为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创造条件与环境。

县卫健局

注重发挥离退休干部作用,持续深化“点赞宝鸡发展、助力追赶超越”活动。

县委老干局

实施智慧助老行动

聚焦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融入智慧社会的需求和困难,依托家庭和社会协同,提高老年人信息素养,提升老年人适应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能力。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日常就医的困难,维护老年人健康权益。

县民政局

县科协

依托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点)、社区科普学校、养老服务机构等,加强科普活动基地建设,面向老年人开发各类科普课程,普及智能技术知识,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

县委老干局

县公安局

县民政局

县科协

加强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务

依托健康教育系统,推动老年人健康科普进社区、进乡村、进机构、进家庭。

县卫健局

县科协

开展健康大讲堂、老年健康宣传周等活动,利用各类媒体普及老年人用火用电用气安全操作、消防自防自救能力、膳食营养、健身活动、心理健康、合理用药、应急处置等知识,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

县文旅局

县卫健局

县应急管理局

县市场监管局

县教体局

县消防救援大队

县科协

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县卫健委、县民政局牵头)

加强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务

充分利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科普园地、党建园地等阵地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务。推进老年健康宣传周暨老年健康促进活动。

县民政局

县卫健局

开展养老服务人才科普培训行动,在养老院院长和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内容中增加卫生、保健相关的科普知识,“十四五”期间,培训5名养老院院长,20名养老护理员。

县民政局

县人社局

县卫健局

实施银龄科普行动

积极发展老年协会、老科协等社会组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银发人才”专家信息库,充分发挥老专家、离退休干部在科技咨询、智库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县委老干局

县科协

推动老年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支持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科学普及等志愿服务工作。组织老专家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开展科普宣讲工作。发挥农村老年人“土专家”“田秀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县委宣传部

县老科协

县农业农村局

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县委组织部牵头)

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的重要指示精神,鼓励开展学术研究,切实找准将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创新发展实践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履职水平。

县科技局

县科协

县委组织部

强化对科学素质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提升协同推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意识和能力。

县委宣传部

县科协

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

认真贯彻落实《2018—2022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公务员培训规定》要求,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培养,举办各类科技报告、科普讲座、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

县委组织部

县委党校

发挥“扶风大讲坛”等品牌讲坛作用,加强对科学方法、前沿科技知识和全球科技发展趋势的辅导学习,增强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的意识,提高科学执政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

县委宣传部

县委党校

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县委组织部牵头)

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

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培训,重点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各部门科技行政管理干部、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负责人的科学素质教育培训。鼓励引导领导干部积极参加各类科普活动。

县委组织部

县委党校

县商信局

县科协

在公务员遴选任用中落实科学素质要求

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在公务员遴选任用考试和任职考察中,强化科学素质有关要求落实。

县委组织部

科技资源科普化

工程(县科技局牵头)

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

鼓励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将项目研究成果改编为科普读物。

县教体局

县科技局

推动将科普指标列入相关科技奖项评定中,推动将科普工作实绩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聘内容。

县教体局

县科技局

县人社局

推动将科普工作纳入省级创新示范县创建工程和秦创原(宝鸡)创新促进中心建设之中,打造体现扶风特色的科普品牌。

县商信局

县科技局

县水利局

县农业农村局

县林业局

县科协

促进科技资源向科普资源的转化

围绕重点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创新成果开展科普工作,提升科普资源利用水平,带动区域科普水平提升。

县商信局

县科技局

加快健康宝鸡建设,实施健康宝鸡17项行动,推进8类健康细胞示范建设,强化卫生健康知识普及,促进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水平。

县卫健局

科技资源科普化

工程(县科技局牵头)

强化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西迁精神”,开展寻找“西迁精神”传承人活动、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表彰,讲好科学故事、科普故事、科技工作者故事,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

县委宣传部

县教体局

县科协

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守社会责任,通过宣传教育、能力培训、榜样示范等方式增强科技人员科普能力,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主动、及时、准确发声。

县工商联

县科协

强化科普推广能力建设

发挥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作用,积极支持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其结合本职工作进行科普宣传。充分发挥各类主流媒体作用,广泛运用新媒体传播渠道,增加科普作品供给,丰富科普宣传内容,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县委宣传部

县文旅局

县科协

运用县场机制推动科普产业发展

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及个人创造更多、更好的科普产品。

县科技局

县科协

推动建立扶持科普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资源配置机制,促进科普产业健康发展。

县发改局

县财政局

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县委宣传部、县科协牵头)

实施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

支持优秀科普原创作品,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和奖励力度。

县科技局

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大力宣传、推广优秀科普作品,提升科普作品价值。

县委宣传部

县科技局

县文旅局

县科协

实施科普科幻影视(短视频)创作扶持计划

发挥有关文化企业和媒体平台作用,针对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科学现象,鼓励更多的科普科幻影视(短视频)创作,加强科普作品在社会公众间的传播。鼓励科技工作者将科学的专业性、严谨性和艺术传播的生动性、趣味性相结合,开展科学解读,诠释科技问题和科技现象,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县委宣传部

县文旅局

县科协

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县委宣传部、县科协牵头)

实施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提升计划

创新科普方式方法,推动科普多元合作,推进图书、报刊、音像、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

县委宣传部

县文旅局

引导各类媒体增加科普内容,增设科普专栏,加强科普宣传报道。鼓励公益广告增加科学传播内容、增设科普栏目,提高科普内容的接受度。

县委宣传部

县文旅局

促进媒体与科学共同体的沟通合作,增强科学传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加强宝鸡县融媒体科学传播,大力发展新媒体科学传播,提升“扶风科普”微信公众号、“科普e站”等平台建设水平,扩大科普传播速度与范围。

县委宣传部

县文旅局

县科协

实施智慧科普建设工程

推进科普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传播方式、组织动员、运营服务的创新升级,推进科普服务的精准化实施。

县委宣传部

县科协

推动“科普中国”等行业性、专业性科普信息落地应用,加强“天天科普”等信息矩阵建设,打造市县联动的科学传播网络平台和科学辟谣网络平台。加强与智慧城县、智慧社区等深度融合,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向基层倾斜。

县委宣传部

县民政局

县商信局

县科协

科普基础设施强化工程(县发改局、县科技局、县科协牵头)

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

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科普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支持传统科普基础设施迭代升级,加大对公益性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投入。

县发改局

县财政局

引导和扶持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参与兴办、建设、资助科普基础设施。

县发改局

县财政局

实施学校教育装备提升计划,推动中小学校“创新实验室”建设。2035年以前建立一座标准化消防科普教育基地。

县教体局

县消防救援大队

科普基础设施强化工程(县发改局、县科技局、县科协牵头)

推动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

加强县级科技馆建设,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扶风县科技馆建设的意见》。

县发改局

县财政局

县科协

鼓励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结合实际建设有专业特色的科技场馆。积极构建以县科技馆为主体,行业科技馆为支撑,民营科技场馆为补充的现代科技馆展教示范体系。加强实体科技馆和数字科技馆建设。

县发改局

县商信局

县科技局

县科协

实现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巡展全覆盖。

县财政局

县科协

大力加强科普基地建设

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部门建立科普教育、研学基地,实现科普教育基地县域全覆盖。

县科技局

县科协

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消防救援大队等公共服务设施开展科普活动,拓展科普服务功能。引导和促进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车站、服务区、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强化科普服务功能。

县交通运输局

县文旅局

县林业局

县城管执法局

县科协

县教体局

鼓励依托现有工业遗址和闲置淘汰生产设施,建设科技博物馆、工业博物馆、安全体验场馆和科普创意园。

县商信局

县科协

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县应急管理局、县科协牵头)

形成应急科普协同能力

坚持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应急宣传相统一,将各类应急科普宣教平台纳入应急工作整体规划,建立应急科普的部门协同机制、联动协作机制。

县应急管理局

县科协

突发事件状态下,统筹各类各级资源和力量开展应急科普,及时做好政策解读、知识普及和舆情引导等工作。

县应急管理局

县科协

组建专业的应急科普专家库,建立应急科普知识传播平台,针对不同人群开发、储备应急科普内容资源,提升应急管理人员和媒体人员的应急科普能力。

县委宣传部

县应急管理局

县科协

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

推动实施科普服务全领域、全地域、全媒体、全人群覆盖的全域科普行动,深化共建共享机制,提高基层科普水平,增强科普信息传播能力,扩大科普公共服务受益面,促进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县科协

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志愿服务管理制度,推进科技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县委宣传部

县科协

动员学校、医院、科研院所、企业、科学共同体和社会组织等组建专业人才科技志愿服务队。形成1000人左右的科技志愿者队伍,每年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30次以上。

县科技局

县科协

提高日常科普宣传教育能力

利用全国安全生产月、119消防宣传月、食品安全宣传周、全国防灾减灾日等时间节点,针对自然灾害、生命健康、事故灾难、食品安全、知识产权、生态保护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组织开展系列专题科普活动。

各成员单位

围绕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全国低碳日及渭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开展生态公益科普活动。举办知识宣讲、技能培训、案例解读、应急演练、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应急科普宣教活动,全面推进应急科普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

各成员单位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双创活动周、公众科学日等活动,增进公众对科技发展的了解和支持。

各成员单位

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县应急管理局、县科协牵头)

加强专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科普研究教育(培训)机构、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科普新媒体等单位的专职科普人才队伍,加大高层次科普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县教体局

县科协

通过举办科普讲解员大赛、加强科普相关学科建设等措施,抓好科普领域相关人才培养。

县教体局

县科技局

科学素质交流与合作工程

(县科协牵头)

拓展科技人文交流渠道

围绕提升科学素质、促进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优势和各类人文交流机制作用。

县科技局

县科协

开展青少年交流培育计划,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积极搭建国内外人才项目与我县相关行业对接交流平台。

县人社局

团县委

丰富区域合作内容

聚焦产业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灾害风险、气候变化等人类可持续发展共同挑战,加强科技人文交流。

县科协

深入开展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省内外、区域间合作项目,促进科普产品、科普资源、科技活动交流。加强青少年、妇女和教育、媒体、文化等领域科技人文交流。

县教体局

县妇联

团县委

促进“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

参与“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大力实施“3310”战略,倾力打造“三县五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宜业的美丽幸福城县目标,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参加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等活动,加大对外开放交流,深化公共卫生、绿色发展、科技教育等领域合作,推动宝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各成员单位

组织保障

建立完善组织协调机制

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开放合作”的建设模式,建立和完善方案实施协调机制,调整充实我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联系县科协工作的县政府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政府办分管领导和县科协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科协,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县科协分管领导担任。各部门将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有关任务纳入相关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工作职责。

各成员单位

加强考核督促

县政府负责领导本级方案实施工作,将科学素质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扶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县科协定期委托第三方机构评估科学素质发展目标成效,加强对方案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

县委组织部

县发改局

县科协

县科协牵头实施本方案,完善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协调机制,会同各相关部门全面推进科学素质建设。

县科协

机制保障

加强与其他相关工作的有效衔接

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有效衔接,形成共建共享机制。

县委宣传部

完善表彰奖励体系

按照国家、省市和我县评比达标表彰工作有关要求,加大培育和推荐先进力度。

县人社局

县科协

积极推荐优秀成果参评,发挥获奖优秀成果的带动作用。

县科技局

县科协

完善监测评估体系

完善科普工作评估制度,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科学素质建设能力监测评估及发布工作。

县科协

条件保障

贯彻法规政策

完善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加强科普法治建设,深入推进《陕西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实施。

县科技局

推进落实相关科技人员职称评审工作。

县人社局

县科协

将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县“十四五”人才发展总体规划,健全培育、使用、激励机制。

县委组织部

加强研究交流

健全县公众科学素质研究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开展科学普及研究教育(培训),加强工作研讨交流。深入开展科普手段和方法等研究交流,围绕新科技、新应用带来的科技伦理、科技安全、科学谣言等风险防范开展科学素质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强化对科普产品和服务标准的落实情况调查研究,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充分发挥展教功能。

县科协

保障经费投入

有关部门统筹考虑和落实科普经费,保障科普经费投入,建立与财政收入相适应的科普经费增长机制。大力提倡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采取设立科普基金、资助科普项目等方式为科学素质建设投入资金。

县财政局

附件2

扶风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机构设置及人员名单

组  长:王  军  县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刘安宁  县政府办副主任

许宪兵  县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成  员:樊春晖  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田宏科  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马宏伟  县委政法委副书记

王军瑞  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王玉龙  县总工会副主席

曹  雷  团县委书记

杨海侠  县妇女联合会副主席

杨永奇  县工商业联合会主席 

冯虎成  县科学技术局局长

赵  赟  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

李向林  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

杨  钊  县商务和工业信息化局副局长

杨效法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组员

刘岳峰  县公安局副局长

赵高平  县民政局副局长

王焕丽  县司法局副局长

许勤儒  县财政局党组成员

李安宏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卢竹昕  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巨锐强  宝鸡市生态环境局扶风分局副局长

席满会  县城市管理执法局局长

王晶鹏  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康宏强  县水利局副局长

杜斌科  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杨建波  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

董芳丽  县卫生健康局副局长

李聪科  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

陈西锁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高陆飞  县林业局副局长    

袁列珍  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

 赵  磊  县气象局副局长

张  毅  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科协,负责实施协调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县科协主席许宪兵担任。

因人事变动、分工调整,领导小组相关组成人员由继任者接替,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不再另行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