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县以整合县域文化资源为核心,通过丰富服务供给、优化资源配置、打造特色品牌等举措,构建“共建、共用、共享”的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县域文化振兴注入全新活力。

丰富文化服务供给。探索“1533+N”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和“软件’建设,完善县文化馆、图书馆功能,打造“15分钟文化圈”创建优质文化资源清单,梳理聚合“戏曲进乡村”“翰墨书香”“村歌嘹亮”等30项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开展“百姓大舞台·有才你就来”“广场舞大赛”等文艺惠民演出活动50余场次,惠及群众10000人次。
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全市“最美城市书房”,累计接待读者14.6万人次,开展“扶图有声”等线上线下活动20余次;举办2025春节系列活动、锣鼓秧歌展演等系列活动50余场次,公益电影放映500余场,更新农家书屋出版物7320册;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30场,覆盖2万余人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深入挖掘“一县三馆”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学术研究与体验式旅游融合发展,叫响“千年古周原 丝路新扶风”文化品牌;以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突破,有序推进周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统筹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延长文博产业链,开发扶风文创好礼,擦亮扶风“青铜器之乡”的金色名片,连续七年上榜“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
陕公安网备610324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