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上午9时,随着陈仓天地社火铿锵的节奏、欢快的表演,宝鸡市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拉开了帷幕。
这一天是秋分节气,是收获的大好时节,也是广大农民享受丰收喜悦的时刻,更是全社会共享丰收果实、共享美好生活的节日。
此次丰收节活动在陈仓区周原镇绿丰源现代农业示范园举办,沾泥土、接地气,知稼穑、凝正气,让节日更具乡土特色、更添丰收之乐。
欢庆丰收,致敬耕耘。当天,在活动现场的四周,摆立着“乡村工匠名师”、最美“新农人”的宣传展板,他们是一群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
乡村工匠名师刘雪侠,身残志坚,苦学刺绣,带领当地(扶风县绛帐镇)妇女以及十几名残疾人共同致富。最美“新农人”贾李杰,深耕生态养殖领域,年仅30岁已经成为高级职业农民,并成为凤翔区农业发展的领头雁。
不少群众站在这些宣传展板前,举起手机打卡留念。“要向这些人学习,他们是新时代年轻人的榜样!”一位老人指着展板对身边的年轻人说。
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当前,我市小麦良种繁育基地面积占到全省的40%,粮食年生产能力145万吨以上,是全国重要的优质粮生产基地;
全市奶山羊存栏92.3万只,年生鲜羊乳产量20.2万吨,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奶山羊现代农业产业园;
我市高山蔬菜面积32.1万亩,年产量90.3万吨,成为全省最大的高山蔬菜生产基地;
我市苹果面积56.7万亩,年产量88.9万吨,建成全国最大的苹果苗木繁育、矮化苹果栽培基地;
全国每4个、全球每7个猕猴桃之中,就有1个来自宝鸡;
宝鸡拥有“中国花椒之乡”“中国林麝之乡”等美誉。
优质的农产品摆起来,欢庆的舞蹈跳起来,高亢的秦腔吼起来,丰收的喜悦乐起来。
在活动现场的舞台上,农民们穿上鲜艳的演出服,跳出优美的舞蹈,唱出嘹亮的歌声,展现出一幅幅享受美好生活的画面。“现在农村生活好了,我们农民不是每天都面朝黄土背朝天,唱歌、跳舞、出门旅游,一样也不比城里人差多少!”一位准备演出的农民说。
“黑人黑相黑无比,马蹄印长在顶门额……”秦腔包公的一段唱词,引来了台下观众的一片喝彩声。这些秦腔表演者都来自“秦腔自乐班”,唱出了老百姓不屈不挠的精气神。
在宝农优品展销区,36家单位摆出了最新最优的农产品,红艳艳的辣椒、金灿灿的玉米、粉扑扑的苹果、毛茸茸的猕猴桃、麻香扑鼻的花椒、尝一口就忘不掉的蜂蜜、排队抢购的岐山醋……每个展位前,都是人头攒动、欢声笑语不断。
陈仓区第一书记联盟党支部现场直播带货,推销当地特色农产品,网上订单络绎不绝;陈仓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现场直播带岗,仅一个多小时,线上人数就达1700多人。
在特色美食品鉴区,烧肉面皮、臊子豆花、西府臊子面等美食令人垂涎欲滴;在新优农机具展示区,一排智能化农机成为主角。
近年来,我市锚定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目标,紧扣乡村振兴这条主线,实现了农业农村发展质效双提升。
目前,全市建成“吨粮镇”21个、“吨粮村”43个,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33个,村集体经济收益百万元以上的村子达到116个。全市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已达10.8亿元。
在活动现场,宣传板上的“千万工程”宝鸡实践案例,成为农民丰收节上耀眼的色彩。
麟游县酒房镇万家城村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不足千人。这个村子在党组织的引领下,不断壮大玉米糁、荞麦面、黑猪肉等特色产业,去年村集体经济收益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居全县首位。
扶风县午井镇全面推动耕地质量提升、农业科技增产、新型主体培育、粮食生产示范四大工程,去年粮食亩均产量达1064公斤,荣获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全省粮食生产“吨粮镇”称号。
陇县温水镇坪头村努力构建“服务+种植养殖+新兴”产业生态链,形成了小杂粮种植、水产养殖、奶山羊养殖等多元产业体系;太白县桃川镇杨下村以“诗意田园、醉美杨下”为主题,走出了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增加值73.2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69元。
金秋时节,大地流彩。为期3天的农民丰收节活动,充分展示了全市科技强农新成果、产业发展新成就、乡村振兴新面貌,有力推动了“三农”发展,促进了城乡消费,弘扬了农耕文化。
丰收的故事还在继续,耕耘的步伐不会停歇。让那金色的田野、欢快的笑声、丰收的喜悦,永远成为西府大地上最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