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媒体关注

宝鸡果菜挺进粤港澳的征程

发布日期:2025-10-22 08:47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秦岭的云海,在太白县海拔1500米的菜田里,带着露珠的羽衣甘蓝正舒展翡翠般的叶片。48小时后,这些沐浴过冰川融水的“高山精灵”,将成为2000公里外香港主妇餐盘中的翡翠沙拉。从秦岭之巅到香江之畔,一场跨越北纬34°到22°的鲜味接力,正在中国版图上悄然上演。
  这里是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版图的西北极——太白。年均7.8℃的冷凉气候、94%森林覆盖率织就的天然屏障,赋予高山蔬菜15℃昼夜温差的黄金生长律动。当珠三角盛夏热浪蒸腾“伏缺季”来临,秦岭腹地生长的甘蓝、罗马生菜,正以100%合格率的品质背书,填补着大湾区人民餐桌上的时令空白。三年来,50万吨宝鸡果蔬沿冷链动脉南奔,在维多利亚港畔堆叠成45亿元的“价值山脉”。
  这绝不仅仅是“老天爷赏饭吃”,更是宝鸡新农人不断前行的结果。在绿蕾农业的冷链车间,2℃的冷藏锁住叶片呼吸的鲜度;在眉县分拣线上,传感器正为每个猕猴桃打上甜蜜度的数字烙印;在香港亚洲果蔬展的镁光灯下,宝鸡农人用带着关中腔的英语讲述“太白艾菜”的故事……
  从靠天吃饭到智慧农业,从提篮叫卖到直供粤港澳,小蔬菜正在撬动大变革:近三年45亿元的大湾区销售额背后,是农民增收的温暖账本,更是古陈仓这片黄土地向海而行的崭新之路。
   高山厚土 秦岭怀抱里的天然“鲜”机
  宝鸡的“鲜味基因”藏在山川经纬之间。巍峨的秦岭与富饶的渭河平原在此交会,不仅孕育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黄金气候带——年均气温稳定在13℃,无霜期长达225天,为果蔬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更以秦岭山脊为界,同时受到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的滋养,形成优质果蔬产业发展的理想环境。
  清早,晨光熹微,太白县拐里村的蔬菜技术员已经开始一天的工作。她在基地中来回穿梭,仔细察看蔬菜长势。“这茬菜鲜亮、紧实,长成这样就可以摘了。”有多年种植经验的张爱芳侃侃而谈,“这是保障大湾区群众菜篮子的基地,长出来的结球生菜脆嫩、香甜。”
  在整齐的田垄上,嫩绿饱满的结球生菜叶片层叠,露珠缀于叶缘,在晨光中晶莹闪烁。田间偶有菜农俯身查验蔬菜,或操作小型农机有序作业。菜农靳明明说道:“香港市民很喜欢用我们的生菜做沙拉,结球生菜在当地一公斤卖40元左右,相当于咱们这市场价的10倍。”
  “这里之所以能拥有如此出色的蔬菜品质,答案就藏在‘冷凉’之中。”太白县农水局副局长赵晓城说,冷凉蔬菜是指从5月到10月适宜在高海拔和气候冷凉地区夏秋季生产的蔬菜,又叫“夏秋蔬菜”,最适宜生长的温度在17℃至25℃之间。太白县完美符合这些要求,这里夏天短而凉爽,高温天寥寥无几,年均7.8℃的“冷库效应”和15℃的昼夜温差,延缓了蔬菜生长速度,赋予了太白高山蔬菜叶片厚、含水量大、口感爽脆的独特品质,成为高端市场的宠儿。
  作为我国冷凉型高山蔬菜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太白县在调节夏秋高温季节蔬菜市场供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每年7月至9月,当珠三角地区热浪蒸腾、进入蔬菜“伏缺季”时,秦岭腹地却迎来高山蔬菜的丰收。这种时空精准补位,赋予宝鸡蔬菜不可替代的市场地位。“时间差就是价值差。”基地负责人说,在“伏缺季”,南方菜价普遍上涨30%—50%,而宝鸡高山蔬菜凭借优良品质和稳定供应,完美填补市场空档。去年,宝鸡供港蔬菜达2300吨,产值1100万元,有效保障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更彰显出区域特色农业在跨周期调控中的战略价值。
  自然禀赋只是起点,如何将先天优势转化为市场胜势,考验的是宝鸡人的智慧和魄力。“我们不仅卖产品,更卖标准和品牌。”宝鸡市果菜中心负责人表示。自2020年以来,宝鸡以“供大湾区标准”改造整个产业链,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6个,总面积达到2.3万亩,数量和面积在全省均居首位。
  在陇县盛源苹果基地,弥雾机来回穿梭,给果树叶面喷肥;在扶风井田农业园区的蔬菜大棚中,工人正在安装新的大棚储热系统;在宝鸡海升苹果CT体检分级机上,每个苹果接受内核检测;而在大湾区市场的货架上,贴着二维码的宝鸡农产品正以品质说话……这些场景,折射的是宝鸡农业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转变。
  纵观宝鸡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业发展轨迹,我市的两大举措尤为突出:一是推行“公司+基地+农户”运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联结、农户参与,构建紧密产业联合体,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二是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通知》《宝鸡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等政策,形成系统化支撑体系,示范推广高山蔬菜“一新二改三化”、苹果“三改三减四提升”、猕猴桃“四改五提升”等集成技术,组建即食猕猴桃研发团队,建设果品产销服务中心。
  与此同时,宝鸡加强与西农大、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重点研发适销对路的特色蔬菜新品种。各生产基地主动向产业链后端延伸,配套建设冷藏保鲜库、果品分选线、净菜加工车间等设施,多维发展二、三产业,促进三产融合,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
  由此可见,宝鸡果蔬产业最宝贵的并非亮眼数据,而是其所展现的“系统思维”——将自然禀赋、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和市场衔接有机整合。这种发展理念,比任何单一优势都更具持久生命力。

从秦岭山脉一路向南到达大湾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蔬菜供应链,更是连接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西北与大湾区的纽带。这条纽带,见证着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从北纬34°到22°,宝鸡蔬菜的征程还在继续,故事才刚刚开始。

特色品种 山野至味征服高端市场

一场关于风味与需求的“果蔬奔赴”每天都在跨越山海。来自秦岭北麓宝鸡的特色农产品,携着山野间最本真的风味,精准对接南方市场的高端需求。这趟旅程,成功打通了从广袤田间到繁华都市的通道,完成了一次从“土特产”到“抢手货”的华丽转身。
  千阳因地处渭河重要支流千河之北而得名,是关中平原西端新兴的生态农业县。9月,北台村的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村民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箱、搬运,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今年这个基地170多亩苹果又迎来了大丰收,亩产达3吨,价位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宝鸡海升企业副总经理康永鹏看着工人装车时难掩喜悦。一辆辆满载苹果的货车缓缓驶离果园,这是深圳客商郑科订的,他一次性订购了10万公斤苹果。
  “连续8年,我每年有3个多月要驻扎在千阳。”郑科的话语中透着对品质的执着。在他看来,对比其他地方,宝鸡海升的苹果质量高、产量大。“苹果是深圳人最喜欢的水果之一,几乎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有苹果的身影,可以拌沙拉,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煲汤做配菜,深圳市场苹果的需求量很大。”郑科说,海升的苹果一经上市,就被商超争相抢购。
  “自2012年以来,海升不仅建立了万亩矮砧苹果种植园,更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千阳县果业中心主任谢宏伟说,企业聘请了大量的农业高校研究生指导生产,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间的科技壁垒。从搭建格架系统到滴灌技术,从水肥一体化到机械作业,每个技术细节都是千阳推动农产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生动写照。
  如果说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了宝鸡农产品的品质,那么品牌化运营则是后天修炼的内功。宝鸡深谙现代农业发展之道,为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市委、市政府持续发力,聘请专业团队量身定制品牌建设规划,“宝鸡苹果,一果见中国”“眉县猕猴桃,酸甜刚刚好”“太白高山菜,天然养生菜”等推广语红遍大江南北。
  为进一步增强品牌“含金量”,宝鸡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准入标准,全面优化升级农产品生产规范,系统推行“两证(品牌蔬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品牌蔬菜农产品‘身份证’)+全程追溯”管理模式,实现出口果蔬100%来源可查、去向可追、风险可控、责任可究。同时,构建起覆盖市、县、镇、村(基地)的四级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严格执行“逢出必检、合格准出”,筑牢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在营销推广方面,宝鸡积极拓展线上线下双渠道,组织企业高频次参与中国果业品牌大会亚洲(广州)产业大会及展览、陕西果品澳门市场对接会、香港亚洲国际果蔬展览会等高端平台,持续扩大宝鸡农产品的“朋友圈”。
  “我们的猕猴桃果肉细腻、酸甜可口,在粤港澳农产品交易会上备受关注,一举创下6000万元的单笔订单纪录。”陕西齐峰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齐峰说,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领导也对宝鸡特色农产品给予高度评价。
  品牌赋能带来的价值提升效应显著。据市农业农村局统计,通过区域公用品牌统一运营,宝鸡苹果批发价较同类产品高出30%,眉县猕猴桃高出35%,太白高山蔬菜更是溢价超过50%。2024年,全市供港蔬菜达2300吨,产值1100万元;供港果品50吨,产值48万元。
  除稳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之外,宝鸡特色农产品还远销中欧等地区和加拿大、泰国等数十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宝鸡的经验昭示:唯有以科技为支撑、品牌为引领、信任为基石,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筑起持续的核心竞争力,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溢价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链动温情 优质果蔬成为富民大产业
  现代农业,种植是基础,产业链是关键。做强一业,可以带动一链,这条产业链,连接的不仅是农产品价值的提升通道,更是广大农户与城市消费者之间温情的互动桥梁。优质果蔬,正逐渐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亮丽名片。
  凌晨5点半,扶风县午井镇九官村还笼罩在薄雾中,李乃侠已经穿好工装,走向村头那片一眼望不到边的白色大棚。棚内是另一片天地: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清香,一个个水灵灵的西葫芦躺在宽大的叶片下,静静地等待被采摘。
  “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以前想都不敢想。”李乃侠一边麻利地采摘着西葫芦,一边笑着说。3年前,她还为照顾老人孩子无法外出打工而犯愁。如今,她成了午井镇“共享大棚”的一名产业工人,每天不仅有百来块钱的稳定收入,还能准时回家给上学的孩子做饭。
  李乃侠手中的西葫芦,即将开始一场跨越千里的旅程。它们会被迅速送往分拣车间,经过预冷、打包、装车,48小时后,这些来自关中平原的鲜嫩蔬菜,就会被整齐地摆放在深圳、广州的超市货架上,甚至成为香港市民餐桌上的一盘清炒时蔬。
  这场高效旅程的背后,是2022年午井镇因地制宜提出的“共享大棚”发展理念。“过去各家种各家的,好技术学不到,好价钱卖不上。我们就把大家‘链’起来,让分散的力量抱成团。”该镇党委书记贾凯解释说,农户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拧成一股绳,一起向着共同致富的目标稳步前行。
  为此,午井镇将技术、品牌、资金、销售等四项产业要素共享,通过政府筛选社会资本进入,以村级合作社的名义流转土地,村集体和民营企业、个体户、专业种植合作社、大型商超等共同投资建设大棚基地,每年按照约定比例进行固定分红,形成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产业发展模式。
  如今,午井镇的13个“共享大棚”基地连成片,创立了区域农产品共享品牌“午井井田”,目前蔬菜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2亿元。这艘“大船”使菜农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贾凯介绍,去年,全镇蔬菜产业带动7个村集体经济累计年增收120万元以上,辐射全镇1400余人务工。
  几乎在同一时间,100多公里外的陇县盛源果品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里,1000余亩中晚熟苹果陆续进入集中采收期,基地负责人李德善穿梭于果树之间,手中的果剪轻巧地一起一落,“咔嚓”一声,又一个诱人的苹果被稳稳托住、仔细装入筐中。“今年早熟苹果长势特别好,我这片果园主要是供粤港澳大湾区的,这里种植了9个优质苹果新品种。”李德善自豪地说。
  这份底气和喜悦,源于陇县苹果产业的“精耕细作”。这些年,陇县加快果园更新,优化品种、矮化密植,苹果树都是3米左右高、成行种植。林上的防雹网、林下的喷灌器、林间的诱虫板等都统一安装,果园机械化率提升到70%以上。靠着标准化种植、集约化生产,果园的产量和收益都翻了番。
  “我们就是要‘链接’好客户,让更多人吃上好苹果。”陇县盛源果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培军说,品种推陈出新,品质严格控制,盛源的苹果可以“带皮吃”,通过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实现“小错峰”,再依托近万吨冷链储存库进行“大错峰”,让陇县苹果能够“卖四季”;而高效的物流体系则让苹果“才离树上,就在路上”,实现了“跑得快”。
  围绕苹果产业,陇县涵盖了保鲜冷贮、智慧物流、精深加工、果用物资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事实证明,做强一业,可以带动一链;围绕一业,可以形成百态。
  我市明星农产品持续“出圈”,这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印证了朴素的道理:做强一个产业,就能带动一条链条;深耕一个领域,就能焕发百样生机。这一切成绩的背后,是政策、科技与市场的同频共振,而最动人的,永远是农户脸上那抹因希望和自信而绽放的笑容。
  闯关夺隘 跨越千里的“鲜”行之路
  在秦岭山脉的葱茏怀抱里,宝鸡果蔬飘香。然而,当这些优质果蔬踏上前往粤港澳大湾区的征程,这条看似畅通的“鲜”行之路,实则暗藏着无数需要闯过的关隘。这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一场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严峻考验。
  目前,宝鸡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人工、物流、农资——这‘三座大山’正不断挤压着利润空间。”太白县绿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艾科平道出了其中的痛点所在。农资价格波动频繁,劳动力成本逐年递增,物流费用也居高不下,这些无情的市场规律,正全方位考验着宝鸡农业的经营管理能力。
  艾科平进一步解释说,以种菜为例,最大的一笔开支当数人工费用。种菜对人力需求极大,需要投入大量人手,就拿熟练的务菜工人来说,他们一天的工资在130元左右;而在物流环节,成本同样不容小觑,如果要将蔬菜从宝鸡运输到粤港澳大湾区,一辆载重5吨的货车,其运费大概在8000元到10000元。
  除了成本压力,人才短缺也是宝鸡农业面临的一大难题。“现代农业需要的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而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陇县曹家湾镇流渠村苹果种植基地负责人张鹏说,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他们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即便推行机械化、智能化,他们上手也很慢。基地之前引进了一批新的灌溉设备,但是很多人学不会怎么操作,最后还得请技术人员来帮忙。更严峻的是,多个本地产业(蔬菜、蘑菇、中药材)也在“抢人”,普通劳动力成了稀缺资源。
  而与国外“专业人干专业事”的成熟模式不同,我市的农业生产仍显分散。马培军忧心忡忡地说:“核心是要有好的产品,但关键在于懂的人在哪里?目前村一级难以有效组织产业发展,导致农户‘各自为战’,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品牌和规模效应,在与高度组织化的国际对手竞争时,先天就处于劣势。”
  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说,宝鸡优质果蔬要想真正进入大市场,必须直面成本压力、物流瓶颈、人才短缺的核心短板,进行一场深刻的系统升级。
  首先,推广智能化农机设备,降低人工依赖;同时可搭建智慧农业云平台,整合水肥灌溉、病虫害监测等功能,精准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浪费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作物品质。
  其次,建设全链条产业集群,规划建设集“有机肥生产—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信息化追溯”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园,实现上下游协同,优先布局高附加值果蔬,抢占细分市场。
  再者,产学研融合培养新农人,可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共建产业学院,开设订单班定向培养数字农业、供应链管理等复合型人才;设立专项奖学金吸引涉农专业学生返乡就业;建立田间工程师认证体系,对掌握智慧农业设备操作、标准化生产管理技能的农民评定技术职称,配套岗位津贴激励。同时,呼吁政府加大精准有力的帮扶引导,通过系统化技术升级、产业链重构、品牌价值挖掘和人才战略实施,逐步突破成本、组织、市场等多重约束,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宝鸡特色果蔬的“鲜”行之路,没有捷径可走,唯有系统思维与创新突破相结合,才能在重重挑战中开辟出一条通途。
  从秦岭之巅到南海之滨,宝鸡果蔬的南行之旅,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发展理念的升华。当太白县的羽衣甘蓝、生菜在粤港澳大湾区群众的餐桌上飘香,当千阳的苹果、眉县的猕猴桃成为南方消费者追捧的佳果,宝鸡农业已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这条南行之路,见证着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从北纬34°到22°,宝鸡农产品的故事还在继续,而这份跨越山海的“山海情”,正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最生动的注脚。

信息来源: 宝鸡日报
打印 关闭

主办:扶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陕ICP备12002704号 网站标识码:6103240002

陕公安网备61032402000143号 本网站建议使用IE8.0版本以上浏览器访问

主办:扶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